新兴的妇科泌尿学和盆底重建外科
盆底重建手术是新兴的纠正中老年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高端技术。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al disease, PFD)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又称为盆底缺陷(Pelvic Floor Defects)或盆底支持组织松驰(Relaxation of Pelvic Supports),表现为子宫脱垂等盆腔器官膨出或称为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 、粪失禁、性功能障碍等。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 UI)主要分为压力性尿失禁(SUI)、急迫性尿失禁(UUI)和混合型尿失禁(MUI)。压力性尿失禁是指当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大笑、运动等)时发生尿液不自主流出的状态。盆腔器官膨出或脱垂包括阴道前壁膨出、子宫脱垂、阴道穹窿脱垂、阴道后壁膨出、直肠膨出等。

子宫脱垂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在世界范围内被妇产科同道们重视。2004年,法国Cosson教授提出应用网片的全盆底重建手术(prolift术),随着医疗研究与实践,一个新兴的亚学科——妇科泌尿学(urogynecology)和盆底重建外科(Pelvic Reconstructive Surgery)形成。 她对盆底功能障碍提出了全新的治疗理论和方法,这些新理念治疗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为盆底医学带来了革新和进步。
为了适应临床需要,妇科泌尿学的研究范畴已从单纯的女性尿失禁扩展到了涵盖全部盆底功能障碍所有问题的这样一个学科。由于盆底功能障碍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对多种妇科盆底缺陷进行解剖学上的手术恢复,进而达到相应功能上的恢复,这些手术及治疗方法从涉及的部位到使用的方法、材料都已大大超过了妇科泌尿学的范畴,在国际范围内一个新的学科女性盆腔医学及盆底重建外科 (female pelvic medicine and reconstructive pelvic surgery,FPMRPS) 已经形成,在美国妇产科委员会中已成为第四大专业学科。我国从2004年开始举办了5期学术会议,全国妇产科界相继开展了妇科泌尿学和盆底重建外科的探索与实践。2008年我国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郎景和与朱兰教授合著的《女性盆底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教授王建六翻译的《妇科泌尿学与盆底重建外科》相继出版,标志着我国的女性盆腔医学及盆底重建外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建立。
2005年,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朱兰教授结合中国患者的特点对法国Cosson教授的网片的全盆底重建手术进行了改良,故称为改良全盆底重建术。同年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教授童晓文主任医师结合中国国情设计了聚丙烯网片全盆底悬吊术的一种微创而又经济的术式,称之为同济术式,两种术式在全国广泛推广。
吉林市凤凰妇产医院业务院长毕秀英自2005年开始参与全国改良全盆底重建术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全盆底重建经验。创造了悬吊保留子宫,利用女性自身筋膜为女性重建盆底的方法,经随访效果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