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糜烂是妇科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诊断术语,以往一直被认为是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甚至有人认为它是宫颈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作为癌前病变去处理。近年来随着对宫颈糜烂发生机制的认识,阴道镜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宫颈癌发生机制的进一步明确,一些医生和学者认为,宫颈糜烂这一临床应用150多年历史的术语不再恰当,它既不是慢性宫颈炎的代名词,也不是宫颈癌的直接高危因素。
宫颈糜烂这一术语最初在1850年由Bennett开始使用,随后1878年由Ruge以及Veit采用。Ruge认为有关宫颈糜烂的发病机制是阴道的碱性环境破坏了宫颈复层鳞状上皮,在阴道致病菌的作用下使其脱落,糜烂面由基底的柱状或立方形细胞覆盖。Meyer于20世纪初期(1910年)提出宫颈糜烂的形成是在颈管内膜炎时,柱状上皮向外伸展到阴道部,使鳞状上皮脱落,形成糜烂。此时糜烂面很快由柱状上皮覆盖,称为I期糜烂愈合。当炎症退缩时复层鳞状上皮再度恢复,将柱状上皮推回至宫颈外口,称为II期糜烂愈合。然而在临床上很少见到上皮脱落的真性溃疡阶段。后来Hamperl等将宫颈上皮刮除,但结果为覆盖创面的鳞状上皮而不是柱状上皮。尽管如此,有类似宫颈糜烂的形成,早期比较公认的是Meyer的观点。美国著名的妇产科及病理学家Novak在1956年编著的第3版妇产科病理学中,介绍了Ruge以及Meyer的观点,并同意Meyer的观点。这些观点也逐渐被我国妇产科工作者熟悉和接受。从解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妇产科专著及教材在描述宫颈糜烂的发生机制时采纳了以上两点观点。
20世纪90年代对宫颈糜烂更强调被覆盖的柱状上皮抵抗力弱,容易发生感染,仍将其归为慢性宫颈炎的最常见病理类型,此种情况一直沿用至今。虽然在本世纪出版的妇产科学教科书中曾提到宫颈糜烂不是一个恰当的诊断术语,是否与国际接轨,改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当时考虑到宫颈糜烂已在我国应用很多年,废弃这一术语需有逐渐接受认可的过程,所以仍沿用了宫颈糜烂这一术语及内容。
